「華人戴明學院」是戴明哲學的學習共同體 ,致力於淵博型智識系統的研究、推廣和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blog is to advance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W. Edwards Deming.

2016年2月6日 星期六

《戴明博士四日談》中文版導言 (鍾漢清)


 《戴明博士四日談》
目錄
前言
第一日
1. 西方式管理需要轉型 9
2. 淵博智識體系 33
3. 準則1到5 45
第二日
4. 準則6到9 9
5. 紅珠子 85
6. 準則10到14 103
第三日
7. 七絕症 117
8. 障礙 33
9. 漏斗實驗 147
10.作業定義 157
11.人的管理,領導和訓練 163
12.測量(衡量)系統 175
13.結語 183
195
附錄 213
索引 221



《戴明博士四日談》中文版導言

鍾漢清


戴明博士是 東(日本)西(美國)兩大洲產業復興的關健性人物。他的經營、管理、新經濟學成名作,都在他八、九十歲才出版。本書是其學說最精要的說明。戴明博士絕對不會贊成「愛拼才會贏」。他強調要「贏」,得整體「皆贏」,他更強調善用其所謂「淵博知識」,才是提升品質、生產力與競爭地位的根本。這必須終生學習真智識,而不能迷信假智識。
戴明博士生前的四日研習會,名滿世界。本書《戴明博士四日談(Four Days with Dr. Deming)》是博士忠實門生W. J. Latzko及D. M. Saunders的力作。出版後洛陽紙貴,廣為學校、企業、各行各業搶購。現在得以有緣與廣大的中文讀者見面,真是福氣。

 本書處理方式深入淺出,事例舉證多,圖文並茂,戴明博士生前也讚賞此種紙上多聲道講習會(戴明博士、作者、參加講習會的高階主管,中譯本更有校者按語,為四聲道)的構思及製作。讀者在閱讀前面有關美國的警語,或許會覺得有點事不關己,姑且作為了解戴明博士憂國憂民的開場白,很快就會進入精彩的主題。本書後半部極富力道,附錄的「研究習題集」,更是學習的寶山。對戴明博士學說稍有涉獵的人,不妨試著倒吃甘蔗的方式,先看「研究習題集」,好好思考一下,再依索引等,回去印證一番,收穫必然極大。

當然,戴明學說首尾相貫、渾然一體,讀者必須掌握其全局。本書設計極妙,適於大專一學期的「管理」、「品質管理」及「組織發展」等課程。又如某些公司以本書為「規劃管理」的根本藍本。

 WWS(謝爾肯巴哈先生)說得不錯,看這本書只是學習的開始而已。希望你與戴明博士四日紙上神交,或一學期研究有成。更祝福你能達到戴明博士所說的「個人轉型」,加入我們的大業。戴明博士的書,是以他的不斷精進之思想為主,加上百來萬讀者及參與講習會者的「交響曲」。他曾轉引用日本古詩「鐘鳴乎?撞木鳴乎?鐘與撞木共鳴乎?」來比喻產-銷及顧客的關係。 其實,這首詩也極適用於心儀其思想、教導,而與其「神交」、對話的讀者。
本書篇幅不多,但其內容深度、廣度都夠,意義非常重大。它很平易地說明了戴明博士的主要學說。它又很方便地可以作為鑽研戴明博士主要著作的門徑,特別是包孕宏博、結構精彩的大作《轉危為安》和《新經濟學》。它與我們出版的「戴明修練叢書」中的《第四代管理》、《戴明修練I/II》等都能相輔相成,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戴明學說中有些〝微言大義〞。〝微言〞即微妙之言,〝大義〞即基本含義。所以微言大義是指其學說中比較深奧精湛的思想,即深層義蘊。戴明博士很清楚,他的學說要能深入人心,以及經得起時代考驗的話,又較具恆久、普遍意義的,就是他的淵博智識體系。他重視個人(領導者)及組織的轉化、轉型,所以,這種淵博智識及轉型體系,既是一個導向(orientation),而它的推展,如十四要點(義務)、各種經營管理的絕症及障礙等,其實也就是轉型的藍圖(blueprint)。

也就是說,他的學說,即使不提供每一項進展的細節步驟,而實際上有一致的方向,有重組 / 改造或「創造性轉化」的理論基礎及落實、運作方法。他的學說中,有其轉化的符號、思想、價值與行為模式,這些都是組織(他以產、學、官為代表)革新的資源,也就可從「危機」轉為「平安」,並邁入長治久安的境界的力量源頭。

茲錄下述戴明博士嘉言錄及軼事作為本書的導言(多半取材自戴明博士;在英國及歐洲四日研習會的說法):
「尋求淵博智識協助的公司,就是邁向轉型。」
你對他所謂的「淵博智識」好奇嗎?很好,
「學習的第一步就是好奇。」
四日談(研習會)的目的其實是教育;而教育對戴明博士的意義是研究理論。
戴明博士曾在會上說:

「這可能是新體驗;你們是來學習的。
你們也許想求一公式。這兒沒公式。
沒有步驟1,步驟2,步驟3,我們要學的遠比這些多。
我們要學習理論。我們要學習為何我們必須做些該做的事。」

給某些太重視〝實用〞的人士:我們都知道「一步一腳印」的說法。其實,這句話也適用於任何組織,即凡是刻意要求按部就班的計劃,通常是假智識及自我安慰而已。每個人或每一個組織都得按其特性資源及限制,一步接一步依原理(而非規則)走出自己的路。凡事考量系統、變異、心理因素等是淵博智識不可或缺的修養。

   「我們需要什麼?淵博智識。
這是我們這四天所為而來-學點淵博智識。」
 「新哲學需要新領導能力。要有人來領導,才能培育團隊合作。我們要學習了解上述陳述背後的理論。」
   「為何需要領導?
人們更快樂,品質更好,生產力更高,人人都贏。」
   「有什麼比能身為領導更佳美的事呢?」
 「管理者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好好經營變革,並使所有相關人員都要參與。」
 「如果你沒智識及理論,就不能有所見、有所得。而且如果你不到那兒,就不能有所見。」
 
「理論可能很複雜,也可能極簡單。
它也許只是一猜測,而該猜臆也可能不對。
 我們的學習,要由接受或修正我們的理論,甚至是放棄它而重來。」
所以在自己的脈絡下,任何理論都能自圓其說,但我們關心的是:
  「該理論能幫助我們嗎?特別是能幫我們預測嗎?」
 「經驗不能教人什麼,除非以理論協助之。」
「沒有理論之智識而想抄襲、模仿,只會是大失敗而已。」
「只有理論才能協助我們了解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品質經理人
 「他的工作是教育-他並不負責品質(〝His job is education-he is not in charge of quality.〞)。」
  「系統中有人,
   而人豈只是資產,人是寶。
   改變系統,人與人之間的變異就會減少。」

戴明博士不斷增益其四天研討會的內容。他說:「難道我不能學點新東西?」(〝May I not learn ?〞)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