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戴明學院」是戴明哲學的學習共同體 ,致力於淵博型智識系統的研究、推廣和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blog is to advance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W. Edwards Deming.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戴明博士《轉危為安》 一首值得傳唱的史詩

《轉危為安》 一首值得傳唱的史詩
鍾漢清

人譽之為本世紀十大管理學思想家、品質運動之父的戴明博士(W .Edwards Deming,1900-1993),是位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智者、啟蒙者。他一生樹立了忠於專業(統計)、努力不懈、不計個人得失的典範。對他而言,研究、著書立說、教學、組織指導等繁忙的工作,就是生活。他的經典著作《轉危為安》能中譯問市(我們這點比日本先進),真令人感到歡喜。因為戴明寫作本書多年,八○年代更在百忙中修改數百次;中譯團隊初稿成於十年前,經過多年求證,近日也經數百處修正,才告完成。然而十年辛苦不尋常,這本譯作可說是我們思想成長的史詩。文豪歌德曾說:「人的靈魂,就像被耕耘的田地。從異國取來種子,花時間來選擇、播種的園藝家,豈是容易的?」在此我謝謝諸位合譯的團隊隊友,並告慰筆者大學時代的恩師劉振老師在天之靈。

愛智的交響樂章
本書為作者畢生學識的結晶,更有全世界精英與他對話的紀錄,是首雄壯的交響曲,也是經營管理學著作的里程碑。唯一可能的困難的是,作者學問淵博、思想自成一家,所以-般讀者要努力才能了解他的微言大義及行文方式。作者在本書第二章就提出他著名的經營管理者十四要點,可是在他的四日研討會中,也採用其學生的著作《戴明修練I》(The Deming Route to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Road Maps and Roadlocks),道理安在?這是因為「用一句話或一整章,都不足以完全掌握某一要點的精髓。要了解他的理念,必須反覆研讀、思考和實踐。」這是一本值得努力鑽研的經典之作。

作者音樂素養高,行文可比美他所作的聖樂。讀者研習這本﹁愛智之學﹂時,就像演奏他的樂曲般,要牢記他的思想是整體的,其中的要義,可以做無窮多的整合和發揮,不過應該先求追隨原本,再求「再創造」。一九三九年戴明編寫其導師蕭華德之作品《呂質管制觀點下的統計方法》,序言中就作了如下說明:「一本書的價值,並不只是各章價值之總和而已,而是要把每一章、甚至每一段落,都與其他部分整合起來看,才能彰顯出意義來。『品質管制』這一主題,無法用任何單一理念來完全表達,所以第一章必須在讀完全書、融會貫通後才能解釋清楚。」茲以本書舉例說明:讀者在讀懂了整本《轉危為安》後,對第一章的圖一Á「把整個生產過程視為一個系統」及圖表當會有更深人的體會。因為上述的「作業定義」,是他認為人類從事有意義溝通的根本原則,也是本書第九章的主題;而在讀完第十一章「令人著迷的變異」後,又會對「作業定義」學說更了然於心。

企業真理
這種整體思辨的思考方式,將成為讀者與作者對話時難以跨越的門檻。譯者有幸與某些戴明博士肯定的「導師」們砌磋,對於作者的「淵博知識體系」 (Deming’s Profound Knowledge System,也可譯為「成淵之學」或「深遠知識」)之智慧,稍有認識,所以願藉本文來協助讀者作一次簡單的導遊,希望讀者能入寶山(本書為現代許多新管理學理念的百科全書)而有所得。本書可能成為傳世之作,誠如名管理哲學家韓第(Charles Handy)在其《非理性的時代》(The Age of Unreason)所說的,本書是所有主管都該讀的重要作品。韓第更學戴明式的思考法說:人類在思想上追求「真理」;而組織、企業的「真理」是什麼呢?「品質」是也!

要了解戴明博士的「品質觀」,最起碼要了解前述的「生產為一系統」、第六章圖六—「品質金三角」——即產品或服務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產、銷、使用者、各為一體的最佳化(及第七章「又快又好的服務」);就社會的品質之運作,以及第十章談論標準與法規孰優孰劣的各方合作,才是人類杜會福祉根本之道;就人生及社會而言,第十七章的「看看生活點滴」也要注意。換句話說,牠的品質觀,是心懷「個人、組織、社會、天下」之大志的。而且,它還是動機成長的,所以品質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新經濟的淵博知識

本書英文版一九八二年初版時書名為《品質、生產力與競爭地位》(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一九八六年改版名為《轉危為安》(out of the crisis)。著作易名,一方面充分反映作者的心路歷程,而我們也可因此了解本書的重點所在。作者深信,經由全系統的人合作、創造產業界的新境界及更繁榮的社會,遠比浮面的「競爭優勢」確實得多。更重要的是,品質與生產力相輔相成,是一體的兩面。可是,在這新經濟紀元中的人們,要懂得欣賞「淵博知識」,才能認識「品質」的價值,而這也是所有培訓、教育的根本課題。他更認為,先談品質,才會有真正而持久的生產力,這也是本書第一章的「改善的連鎖反應」的主旨。競爭力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一九九七年來台演講,一再澄清(國家競爭力就是生產力),相形之下,戴明博士的看法更深入有理。他認為「成本」只是結果,所以談的是「便宜好用的測試(最低平均進料成本)」(第十五章)等議題。

戴明博士認為,系統的主體是人,而「人」不只是組織的資產而已,更是寶貝。他曾訪台數次,一九八○年接受美國《品質》月刊訪問時,談及台灣,對台灣的工業生產能力評價不錯。不過,他認為美中不足的是,台灣的勞資雙方的共識,遠低於日本,所以合作發展會有瓶頸。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本書談到各式各樣的「衝突」、「矛盾對立」、「壓力」(如「恐懼」)等人生大破壞力,但都本著創造性整合的方式看待。希望讀者了解這些弦外之音。系統要有宗旨,成員彼此成為一體,才能最佳化。

真知灼見的架構組合

本書中有諸多奧妙無窮的整合式觀點。請注意通篇強調融合

(一)系統觀:由於系統組成間的相依性很大,所以成員必須合作才能皆贏、達到最佳化、完成系統一致而恆久的目的;
(二)變異觀:變異之現象無所不在,所以我們要本著品質管制的原理—即蕭華德的「大量生產之經濟性控制原理」,以最經濟有效的方式,獲得真知識,並運用作業定義方式來溝通。區別出成果背後的肇因系統中,哪些一是系統本身的雜音(即戴明博士所謂的「共同原因」),哪些可能是出了(脫離)控制狀態的「關鍵少數」原因(即可以設法找出的「特殊原因」),從而做系統的狀態(載明博士最強調的一重點是,凡不在穩定(統計管制)狀態下的,就不能稱之為「系統」。)分別採取適當的、不同的策略來改善、學習。這一番道理,本書第十一章討論穩定系統改善的共同原因與特殊原因時,有極精彩的解說。這也是「淵博知識」的「眾妙之門」。
(三)持續學習及知識理論:我們無法「全知全能」,所以要求系統的最佳化,必須本著PDSA(Plan,Do,Study,Act),或稱PDCA(Plan,Do,Check,Act)循環,即「計畫之(確定目的等)」、「執行之」、「研究之(系統的交互作用等)」、「改正之」不斷求知。當然,持續學習、改善時,要依當時的知識,並善用統計實驗設計,而最重要的是結合各種相關的專門知識,再以科學方法來追求知識。在現代管理學中,戴明學派很早在認識(知識)論上下功夫,他認為管理學要成為一門學問,就必須重視知識論,本書為開風氣之力作。
(四)心理學:人是為求幸福、樂趣、意義(以其技能、技藝自豪)而自動白發的。人是無法被「激勵」的。所有的獎賞,如果出發點是「掌控」別人,終會成為種種「人生的破壞力量」,個人組織之間要能信賴才能最佳化。

戴明博士認為,凡是投入組織轉型者,基本上要有上述修練,即要能欣賞上述四大根本妙法所綜合出的洞識力。他在本書中把這種真知灼見,應用到人生及組織中的各層面,從而提出許多革命性的批判。即舉凡「急功近利」、「只重數字目標式管理」、「形式化的年度考績」、「沒有目的、整體觀的品質獎」、「不懂背後理論的觀摩或所謂標竿式學習」、「不懂統計狀態的儀器校正方式、培訓、管理預測」等,都是他所謂的「不經濟」、「浪費」。而領導者在這方面的無知,更是本書所謂的危機源頭,所以他極強調「品質要始於公司的董事會」。唯有具備「深遠知識」的組織,才能直正成就組織上的學習,真正轉化成功。本書中第二章中有他最著名的十四要點(經營者的義務),從目的的一致性、恆久性,到最後組織全體投人轉型,為一渾然一體的「淵博知識」的落實指引。

紅珠實驗與漏斗實驗

本書對戴明博士最廣為人知的兩大經營管理寓言:「紅珠實驗」與「漏斗實驗」著墨並不多,而且沒有他在「四日研習會」中的戲劇化,或從遊戲中學習的樂趣。希望讀者參考其《戴明的新經濟觀》(The New Economics,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等加以補充。
「紅珠實驗」在本書第三、十一、十五章中,雖然各有不同層面的說明,不過一般沒整套玩過此遊戲的人,很難體會它的深層意義。美國眾議院議長金瑞奇(N. Gingrich)某次參觀美國大紡織廠密立根(Miliken),看到員工們在玩紅珠實驗,終於恍然大悟,原來領導者要為系統(制度)的設計負責(其實這只是諸多寓義中的一義而已)。以後金瑞奇夫婦上了戴明博士數十小時的「個別指導班」,「淵博知識」也就成了他的《改造美國》(To Renew America)的根本指導原則。

本書第十一章中對「漏斗實驗」的說明也過分簡潔。基本上,漏斗實驗的寓意是,因為「無知」而「求好心切」,想干預(此詞意為不知系統的狀態而有所作為)系統,結果常常適得其反,變異變大。

戴明博士藉紅珠及漏斗實驗,指出人的困境。有時,我們身在系統中,縱使個人成績有別,但大家實質上都是平等的。這時,系統的改善要由另一層次者(領導加上外來的智慧)負責。又有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全力以赴」,不斷依照「差異」的回饋,而以不同的策略,想「一次比一次好」,可惜卻也常常因為無知而適得其反。其實,這些寓意也正是本書的核心思想。

以天下為己任

在本書中戴明博士有沒有所謂的「終極關懷」呢?我不敢說我一定懂,但我要做他最關心的三個代表行業來說明一下。他的最大關懷,我想是個人的辛福、組織成長、社會的繁榮、世界太平——此大體為「日本戴明獎」中的題詞——個人的轉化是頓悟式的,不過要依個人才氣、性向不斷學習,要從投入「讀書會、研習會」等,與別人交流、體驗來學習。當然,用心讀好書是根本的。戴明博士極重視教育界,他在紐約大學企管研究所任教達五十年,就是身體力行的明證。有一次,「學習型組織先生」彼得.聖吉(Peter Senge)向他請益:「要達成宏遠、深入的轉化,最基礎的是什麼呢?」他說:「美國總體的教育改革。」他認為教育內容該包括「淵博知識」。

他的另一關懷是政府,讀者不要忘了,他任職過最有生產力、品質最高的先進服務業:美國人口普查局。本書對該單位有諸多讚美之詞。他認為,假使政府沒有「淵博知識」,就不會重視人民(顧客)對公平性(最重要的政府考慮、顧客要求)的需求,從而會有許多浪費、複雜(如第十七章)、低生產力及劣質的作法,如本書中一再批評的「法規上短視,醫療、法務成本昂貴」等。從公共目的而言,不懂戴明博士所謂的「品質」(即淵博知識),就是公共施政的危機所在。

本書中對產業的轉型,說得極多,也極中肯。就某意義而言,本書是他為「產、官、學」界作屈原式「招魂」的結果。若讀者讀完本書後,能產生「微斯人(斯學),吾誰與歸!」的感慨與決心(如果能,恭喜!)。那麼,戴明博士便又多了一位志士,接下來,還請有心的讀者參與他偉大理想的實踐,這才是《轉危為安》的主旨!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