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戴明學院」是戴明哲學的學習共同體 ,致力於淵博型智識系統的研究、推廣和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blog is to advance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W. Edwards Deming.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H. A. Simon《管理行為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第四版),中譯本簡介及譯後記

《管理行為》中譯本簡介及譯後記
 鍾漢清作

出版願景   我想,要把握某一文化的精髓,最確切的路子便是了解那文化的創造群,以及他們所推動的知識界之變革。H. A. Simon(中文名字為司馬賀)正是這方面的重要貢獻者,他的傑作《管理行為》,被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審委員(1978)評為「劃時代的書」,是代表作。作者是位天才,是少數能文理兼通的亞里斯多德(或文藝復興)式科學家。他在學術界、思想界、教育界、工商界、政界等是極負盛名的。我們有幸深入認識他的學說,決心將他的主要作品中譯出版,並希望能設「司馬賀網上設計大學」。

《管理行為》第四版,是奇才司馬賀先生近五十年的心血結晶。原作獻給他的夫人。這本中譯本是獻給讀者的。我個人花了大氣力出版這本傑作及司馬賀先生的主要作品,目的是想紀念年輕時的一些雄才大略,希望我們的文化中能產生這種綜合文、理、人文的學者、科學家。這夢想是行得通的。盼望有人能潛下心來探討關於人與組織各方面的科學(即司馬賀所談的人為事務的設計科學等),譯者也希望半世紀後,我們經過如此優秀作品的啟迪,透過實驗與研究,能了解人間事物皆學問,能深入了解西方文明中對理性、組織、管理、設計、決策、認知、人工智能、系統等等的論述,並能與世界一流心靈溝通,共創文明。

由於作者是廣義的〝政治科學〞學子(雖然他後來醉心於認知科學及人工智能,偶爾才會回去〝看看〞包括〝經濟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對中國、蘇俄等國或多或少有些〝同情〞的了解(他以為「民主」較接近於理想)。不過,我想基本的〝共產〞的理想目的,是希望世界資源不為人們所濫用,人人能「自我實現」,而且要按現在及未來人們的利益需要,經過組織協力使其開花結果的。「組織」中的人,固然也有可能為權力所惑而作出許多惡事,包括傷害人們的人格等,但作者基本上認為,要透過組織,人們可以更有理性地做事,而又不致妨礙生活的真實面的徹底發揮。

本文要把《管理行為》的一些來龍去脈、人事、思想、中譯過程和譯例為讀者作些介紹。關於作者的完整人生觀、人生戲劇、體會及作為科學家在六個領域的發現之旅,請參考他精彩的自傳。

H. A. Simon(司馬賀)簡介
主要貢獻   這節只談司馬賀先生的一些主要貢獻。作者在1982年回答吳清基先生所提的問題時,這樣說︰
「諾貝爾獎的頒給,主要是因為我對管理和行政決策理論的研究,以及該理論有助於對商業組織的了解。因此,真正地說,應是管理決策理論的研究使我獲獎。」諾貝爾評審委員會:「…對組織內部決策過程做了開創性研究…現在企業經濟學及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以司馬賀的管理學為基礎。」
司馬賀創立的有限理性(bounded or limited rationality)學說,已成廿世紀的重要學說。James March說︰
「近年來,一般而言,各種『有限理性』觀念已多為傳統理性抉擇理論所接受。它們在大多個人決策論中已佔有重要角色。它們被用來發展廠商的行為及演化理論。它們分別用在交易成本經濟學、決策理論、資訊經濟學和組織經濟學等,作為主要基礎。它們已被應用在政治、教育及軍事方面。」 

政治學或任何社會科學(含管理學)的基礎,都會碰到要如何賦予關鍵概念及術語可運作定義的問題。在政治學上,「影響力、權力、權威」是如何衡量其關係強度的?在產、官、學各類型組織中,各種標的(goals)、目標(objectives)如何界定衡量?

在社會科學是否可能作預測?又如果將預測給當事者,是否可加以証偽等等?上述這些關於人、組織及彼此其關係的模式,是很基本的,而作者在這些方面都有所建樹。

作者在《管理行為》中提出「管理人」觀念,指有限理性、注意力,追求滿意而非最佳化,思考上分析及直覺是一體的,在組織中追求〝效率〞,人們透過組織,可以「興(思想及情感上靈感)、觀(知識)、群(協作)、怨(批判、權力、壓力)」。

主要經歷   H. A. Simon是當代著名管理科學家、心理學家、經濟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也是認知心理學和人工智能的創始人之一。他因對人工智能、決策理論、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傑出貢獻,多次獲得嘉獎,其中最突出的是197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是當代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傑出科學家。

司馬賀生於1916年,大學就讀於美國最著名的芝加哥大學政治系,師承芝加哥學派,1943年獲該校政治學博士。1936年至1942年司馬賀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行政學研究所研究員,並兼任行政計量研究室主任。1947年任教授。1947年他的名著《管理行為》一書出版。1949年至1959年司馬賀任卡內基工學院工商管理管理研究院副院長。1961年至1965年司馬賀任美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委員會主席;1966年至今任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CMU)計算機科學和心理學教授。1997年著名的Forbes訪問他,而他仍孜孜不息地研究。
主要著作及論文   他二十幾歲就有石破天驚的立論(《管理行為》初稿成書於30歲以前),但像作者這種天才要有這般成績,可能要有環境讓其發揮,並要有很強的自我管理能力。作者喜「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生與百來位友人合作過寫論文、書籍。他廣招英才,創立一所世界一流,人才輩出的大學。

司馬賀所發表過的論文、書籍共九百餘項,可從下一網站(Internet)去找:http://www.psy.cmu.edu/psy/faculty/hsimon/hsimon.html

據說有些傳世作品是「胸有成竹、一揮而就」的。不過,我總以為這種情形多偏向「小品」。有些傑作,就像西洋的大教堂,必須由點滴努力,積功力匯成一聖樂系統(建築是凝固了的音樂)。我以為司馬賀的主要作品,諸如《管理行為》、《關於人為事務的科學》、《我生活的種種模式》等等,就是如此。或許說,科學上的發現,可以說是一種洞識力,然而要充實、深入,則起碼要一輩子的功力。他的主要著作如下(Major publications/papers):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fourth edition, 1997; 《管理行為第四版》。
Models of Bounded Rationality, 1981, Vol. III, 1997; 本系列為經濟學論文集。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 third edition, 1996; 中文第二版書名《人為的技巧》或譯為《關於人為事務的科學》;華人戴明學院預定2000年出版。
Protocol Analysis: Verbal Reports as Data, with A. Ericsson, Second Edition, 1993;
Models of My Life, 1991; 中文本書名《我生活中的種種模式》,華人戴明學院預定2000年出版完整版。
Scientific Discovery: Computational Exploration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es, with P. Langley, G. L. Bradshaw and J. Zytkow, 1987; 本書為研究科學發現過程的專書。
Reason in Human Affairs, 1983; 中文本書名《人類事務上的理性》或譯為《論事理》。
Models of Thought, Vols. I and II, 1979; 本系列為心理學論文集。
Skew Distribution and the Sizes of Business Firms, 1977; 本書為研究人為事物(偏重於公司)的大小分配原理。
Models of Discovery, 1977; 本書為研究科學發現過程和模式的論文集。
The New Science of Management Decision, revised edition, 1977; 中文本書名《管理決策的新科學》。
Human Problem Solving, with A. Newell, 1972; 本書為人類問題解決過程的先驅研究。
作者一輩子的學術精華,除上述零星中譯外,我們可從他與D. W. Smithburg和V. A. Thompson合著的Public Administration(1956,第一版有雷飛龍先生譯為《行政學》,1992第二版);楊礫和徐立先生並譯出幾篇重要論文,題為《現代決策理論的基石》,由北京經濟學院出版(1989)。

關於《管理行為》
主旨   關於本書的主旨,請參考本書〈作者為中譯本作序〉、〈第四版導言〉、〈第一版前言〉、〈附錄:什麼是管理科學〉等,我在這兒作點補充。

本書的主旨有二:「決策是管理的心臟。」以及「管理理論的語彙,必須來自人的抉擇邏輯及心理。」

《管理行為》是一套淵博知識系統,主要關心的是所有類型組織的決策及行為上的了解。作者從認識決策的理性限度出發,先區分決策的事實及價值因素,再分別考量這兩方面的有形、無形因素及相互作用,來找出全系統的最有效率(最佳)決策。這本書五十年來擴充到涵蓋政府(這是本廣義的政治科學的書)、教育界(尤其是工商管理學院的設計)、工商業等所有重要經營管理議題。

《管理行為》是以描述性組織行為/決策的考察為主的,它會給我們許多啟發,包括〝人在組織中是否滿意〞主題,或者有沒有〝中國特性的管理〞等,以及如何設計(廣義)組織或各種〝人為系統〞,來創造各種組織的新前途。司馬賀稱這些與人有相關的事務(系統等)為〝設計科學〞。

本書第一版至第三版有篇巴納德(C.I. Barnard)先生所作前言,值得當歷史檔案:「這本書在關於正式組織與管理的社會科學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正如他在本書序言裡所講的,他的目的是要構造一系列適於描述組織,適於刻劃管理組織運轉方式的工具──一系列概念和術語。他的興趣主要在公共管理方面;但為了穩妥地達到目的,他還考察了諸如軍事組織、商業組織、工業組織和私人非營利性組織等各類正式組織的經驗。這就使的他結論具有普遍的適用性,有益於描述各類組織的管理行為。

西蒙教授所開發的這些工具,對科學研究來說固然是有益的,但對於一般讀者與實際工作者來講,其主要價值還在於他對組織、管理過程、決策的本質、決策中的價值要素與事實要素等,作出了清晰、深刻和普遍的描述。他在這方面的成功是傑出的。在我這個做過企業經理、政府官員和非營利機構領導者而具有廣泛經歷的人看來,本書道出了我在所有那些組織當中所獲得的共通性的經驗;在這個意義上,本書揭示了對一切組織和管理而言皆為不可缺少的東西。它給我一種正合我意的”感覺”。也就是說,我感到西蒙教授對有組織的行動結構的理解,與我的經驗相吻合。依此,我認為這種理解是正確的。」

作者為第三版中譯本出版(1988)而作的前言要旨如下︰「…。我們只有首先了解病症,診斷出病症,然後才能對症下藥。《管理行為》一書講的是對決策制定過程的描述。這本書的最大用處恐怕就在於,它能讓那些那些試圖對組織進行管理的人們耳聰目明,從而能更好地理解他們在自己周圍發現的種種行為,更好地預見到他人對自己的行動會做出什麼反應。」
這本《管理行為》就是廿世紀一位了不起的天才,司馬賀窮其一生作品博覽會中的一主導交響曲。本書貫通了所有的社會科學:舉凡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認知科學…等的學者,都可以從中吸收養分、新知。

《管理行為》發展簡史  本書一九四二年寫成、試發行、一九四七年初版,十年後再版,加了一篇長序,一九七六年出第三版,增加一導言及六章—大陸北京經濟研究院有中譯本,譯者為楊礫、韓春立、徐立。二十餘年後,作者於一九九七年出第四版,採取新的編排方式,即在第一版的各章之後,再加上作者近五十年來的研究和心得,取名為「評論與發揮(commentaries)」。

學術、科學作品要能極淵博,只能有極聰明的心靈,再加上鍥而不捨地將許多論文(發現)綜合而成。我說「極淵博」是指本書的正文質量,已足令諾貝爾獎譽為「劃時代的作品」,然而作者在成書50年後,於原來各章章末再加上近乎等量的「評論與發揮」(依英文版粗略的統計,正文為188頁,評論與發揮及附錄為172頁)。我們可以說,這是一本司馬賀觀點下的世紀管理學與簡明版社會科學百科,博而不雜,約而不疏。

《管理行為》特色   本書內容在系統之廣博,質量之豐富,絕對是廿世紀一部傳世的「體大思精」作品。蘇東坡認為書要能〝八面受敵〞,這部《管理行為》不只能八面受人〝攻書〞(古人稱讀書叫〝攻書〞,很適合用它形容研讀這本書),也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作者對正文一字不易,即在思想上完全不打退堂鼓,而每章的評論與發揮部分,更是相得益彰。這本書稱得上犀利、慎密,圓融會通。對學子而言,是件功德無量的作品,值得吾人敬禮,不過讀者閱讀書,應當以自己容易進入的方式去讀,再求融會貫通,不必為本書前面數章術語所困。

由於《管理行為》是座城市,是百科全書,是多門新興學術的集體記憶,我們可以從系統觀點來看它。例如觀賞哥德式教堂吧(也許可用我們的廟宇來對比,精義是一樣的),每一建築細節和裝飾,每一處空間和要素,莫不牽涉到全方位的學問,我們要〝閱讀〞它時,可以一柱頭、一斗拱的細看,你我對週遭的音樂或雕塑、繪畫,注意力及領悟會各不相同。
這本書(第四版)成書於1997年,由於工商業的管理蓬勃發展,作者特為新版增添了許多這方面的論述,例如在第九章〝效率準則〞(可以說是管理理論的唯一準則,作者本書主旨之一是〝破〞所有以前的各種準則,而〝立〞有限理性決策效率準則)的〝評論與發揮〞中,就加入〝工商公司成功的衡量〞。他對品管圈(參與管理)、組織學習、電腦科技應用、研究開發、品質及組織文化、溝通、思考等議題,都有極精采的新論。

本書作者是繼先賢引入邏輯實證論或經驗論傳統,將管理上的陳述,分為經緯:〝事實要素〞和〝價值(倫理道德)要素〞,再交織之。他以人在組織決策制定〝行為〞的「決策前題」,貫通其經緯,融會成〝複合〞決策,從而得出〝管理人〞(有限理性而求滿意的決策人)在〝效率〞(績效)上的滿意探索!換句話說,本書的各章是環環相扣,全面貫通的。世界日益發展,人間技術創新不斷,社會繁榮,管理學成為顯學,所以作者把它在這五十年來的流變,加以〝正本清源〞,作一番考察、評論。就思想史這方面而言,本書是典型的「明其源流正變」之佳作。

這本書極精簡、博約。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作者創立的工商管理學院人才濟濟,出了幾派最重要的經濟學宗家,幾位諾貝爾獎(經濟學)。他同事在回憶當年受到司馬賀的「不吝批評」時,都覺得受益良多(因為正中其思想基礎之要害)。本書對理性預期及新制度經濟學等的批評,雖然只有數句話,卻往往一句話就點出該學派的最根本要點與弱點。
《管理行為》中在探討認同感、忠誠心時,舉了一個案分析,同樣是在閱讀某企業,每個人看出的〝最要緊議題〞,深受其專業或部門等因素的影響。換句話說,組織像大象,我們由於注意力和理性有限,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是〝盲〞的,所以我們〝摸(讀)〞組織,各有不同的比喻。

這本書的頭一章及最後一章,都提出管理學應有一套一貫的用語,可惜事實上,大家在「正名」上很少花功夫,所以司馬賀說,某某〝學派〞談的(他以為科學中,哪裡有〝學派〞這玩意存在的餘地),我在本書的那兒已談過、評論過、發揮過。所以讀這本《管理行為》是一書抵多書,例如國內某博士論文指出,本書是首位採用「組織學習」的(參考第十一章的經濟合作管理署(ECA)個案)。

不過,讀者也不要以為,因為這本書主題極嚴肅,而有不可承受之負荷。就你想要貫通作者的淵博知識系統而言,的確要下點功夫。不過,文中也有不少極有意思,令人深思的妙故事的。作者以為,組織管理中有些部分是事實方面的,這要用理論、邏輯,而有些是價值部分,要與前者分別處理,用評價方式完成;分析力與直覺力是一體的,也都是人的「理性」的發揮,不管是就個人層次,或就組織層次而言,都是如此。在管理的現實運作方面,有極多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等待人們將它們轉為知識並睿智地加以應用。
一些感想、心得   司馬賀為本書作序時,從歷史的角度出發,請我們參考一下西方傳統上在這方面的努力。作者極謙虛,推舉希臘先賢及《孫子兵法》等古代組織論名家。其實現代管理的探源,應始於本書所談的古利克等人的〝管理原則〞或稱〝管理原理〞。

作者嘗說,〝退休〞前最想了解有人們有沒有數學能力上的差異,它的認知根源及機制又是什麼呢?所以他研究「利用自適應產生系統,並利用實例來學習」的教學方式,並在中國做了兩年的實驗,研究學習理論。這是了解C. P. Snow兩種文化(科學 vs. 人文)差距的重要根據。

作者又曾與羅素在討論由機械證明邏輯定律引發的〝智慧與博學〞的了解。我們很有興趣了解:像《管理行為》這種思考與認知的科學方式,是否與文化有關?即是說,在我們文化中是不是能產生管理科學?

作者長年以來很關心的一議題是︰人與工作的「疏離感」,不管是職員(文官)或工人,他都能引用數百年來的日記、書信、詩歌等,來說明人們在工作上的感受,「古」已有之,並不「於今為烈」。作者在「科技對工作的衝擊」這一主題上,也作了些文獻上的研究和發揮。綜合起來,科技是可能解放人的。我倒是覺得,我們這方面的研究實在很少,除了徐正光先生在《工人與工作態度──台灣工廠人的實驗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0)外。有意思的是,徐先生的英文標題是Workers And Their Job Attitude︰Exploratory Studies of the Young Factory Workers,也就是說他研究對象多針對年輕工人的探索性研究,換句話說,六0、七0年代台灣急速工業化,然而工人的主軸是很年輕的,與歐美的工業化稍為不同,現在,那時的大部分工人多快退休了,我們很想了解許多變貌。

作者給中譯序中提到我們剛進入了不起的科技革命,其實作者在五0年代初逢電腦,就知道這是千載難逢的〝盛事〞,因為電腦是符號處理器,所以也是思想處理器(不管是邏輯運算或科學發現,或策略等,都屬此類),因此現代是激勵人心的世代,令人振奮。

譯述本書時,不免有番感慨:本書所提到的杜威(J. Dewey)等人的許多作品,都不是國人熟悉的,又如F. H. Knight(胡適之先生同學)等人的重要思想,我國也幾乎無人深入研究,這些都是我們要深入西方學術的主要課題。此外,我們應學習司馬賀所提議的「設計科學」。

邁向設計科學   「在很大程度上說來,對人類最恰如其分的研究來自設計科學,設計科學不僅要做一種技術教育的專業部分,而且也必須作為每一位接受通識(人文)教育的公民所應學習的核心學科。」這是司馬賀在<設計科學;創造人造物的學問>一文的結論。 換句話說,司馬賀願把他的淵博知識系統稱之為「設計理論或設計科學」。

他以為「設計科學」是任何涉及到「解決問題、抉擇、綜合並作出結論等任務」的專業人士所不可或缺的訓練。就是說,設計理論或「設計中的程序」,是一種人的內心及外頭複雜環境(人們賴以維生及成就)互動關係的「共同知識之核心」。他的設計理論,除了包括〝所有〞的社會科學、建築、管理、人工智能、音樂創作和欣賞……外,也是人的精神和完成的過程。例如,他在同篇文章中說︰「我們最好(應該)把城市規劃設想成一個有價值的創造性活動,一種社區的許多成員都有機會參與的活動──如果我們有勇氣按照這種方式去組織它的話。」設計過程就是設計風格的判斷者。

司馬賀為楊、徐兩先生《人類理性與設計科學》 作序時,指出:
「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是大自然所〝設計〞的事物和人類所設計的事物共同組成的,是一個錯綜複雜的混和體。就連經過我們耕作,而呈現出一派生機的綠毯般的田野上生長著的稻、麥作物,也是我們人類運用作物雜交與選擇的過程,以及近年來借助有關基因轉移的新興技術來進行和設計的產物。
因此,在我們對自己的周圍環境所發生的興趣當中,無論這種興趣是對城市,還是對農村;是對區域,還是對國家,我們都必須研究我們用之於改造世界的那些過程──對機器、建築、城市、供水系統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等等,進行設計的過程。同時,我們也絕不能忽視大自然所做的〝設計〞,即通過創造了現代世界和人類本身的進化過程,而進行的〝設計〞。從這些自然選擇過程中,我們還能夠了解到關於人類設計過程的某些知識。
在運用自己的頭腦來工作的一切專業任務當中,「設計」是一個潛在的共同課題。科學家、建築師、畫家、軟體的規劃者和作家等,無不置身於設計實踐活動當中。我希望本書能激勵一些讀者,投身於改善人類設計本領、從而能設計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事業中去。」

我希望《管理行為第四版》的讀者能夠在讀完它後,再進一步讀《關於人類事務的科學》,並把「管理與組織行為」等思想,與設計理論課題建立起「持續改善」的對應。

翻譯說明
本書的「出發的語言」是英文,「到達的語言」是中文,希望譯本能作到「信」、「達」。本書譯者加註,都用[ ]括號來表示。

我在譯文中,用標的(goals)、目標(objectives)、目的(purpose或means-ends中之ends)來區分,一般的讀者會覺得不習慣。這種例子,在這樣的近代管理科學百科全書中是可能的,譬如說,本書有一關鍵字眼叫representation,我譯成「再現模式」(表徵),這是我們在解決問題時,必須將它的一些特性重新組合,以新角度來看它。作者也說,有些人在不同環境中,會喜歡用〝企業文化〞來表示。另外,在認知心理學中,人們談production,也許是指專家系統中的〝提示〞。

我國有些學者慣將Adminitrative Science譯為〝行政學〞,可是行政學被認為只是〝公共事務〞管理的學問。中譯本根據原著精神,並徵詢了包括作者本人和諸多專家的意見,此詞譯為〝管理學〞或〝管理的科學〞。其實,〝管理〞是清朝的一官職,一百多年前即用〝管理〞來譯administration,本書初版時,〝企業〞管理等名聲不太好,而且作者以為公共事務的管理,是遠比企業管理更複雜而困難的,所以取法乎上,沿用舊名。最近五十年來企業管理理論突飛猛進,風行全球,作者在本版中將公營、民營組織一以貫之,作了深入探討,基本原理數十年來未變。

英文是可以比較精確的,單數或複數所指的不太一樣,所以讀者應善用「索引」,例如〝value〞和〝values〞在譯文中都譯為〝價值〞。

鍾漢清先生負責本書的統合譯校,所以本書文責由他負,雖然他根據本書第三版(由楊礫,韓春立及徐立於1988譯出)作了大規模的校改。特別要感謝林益正、及卓弘哲先生在電腦文字處理上的幫忙,與蔡士魁先生的校稿。

(1999年8月末,台北,鍾漢清作於華人戴明學院)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