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戴明學院」是戴明哲學的學習共同體 ,致力於淵博型智識系統的研究、推廣和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blog is to advance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W. Edwards Deming.

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雙曲貼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



Hyperbolic discounting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我們都是行動上的“矮子”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蒂姆•哈福德

運動我小時候兒童電視節目比較少:BBC兒童節目檔晚上六點就結束了。這也就意味著我父母不需要費多少勁來限制我看電視的時間。唯一的例外是耶誕節,鋪天蓋地的節日特別節目在寒冷的天氣裏對哈福德(Harford)家的孩子們是一種莫大的誘惑。為了應付這種情況,我的父母想出了一項策略:他們購買了電視節目列表(你相信嗎,《廣播時代》(Radio Times)和《電視時代》(TV Times)當時合法地壟斷了這項在當時十分賺錢的業務),然後請每個孩子細讀一遍,提前確定自己想看的節目。

這項策略非常有效。在全家只有一台電視機的情況下,集體的選擇是通過談判避免爭搶電視的基礎。每個人只有一定的“配額”看自己想看的節目,想要獲得額外“配額”的要求會遭到拒絕,但其實這種策略中最有效的部分不過是,讓我們提前把自己想看的節目寫下來。

那個時候我並沒有意識到,但那個策略確實另有其天才之處。

這一天才之處涉及一個行為經濟學家概念——“雙曲貼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儘管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很多人都有一種傾向,即:避免從事一些需要在短期內付出成本但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體現其收益的活動,比如鍛煉。反過來說,我們都喜歡近在眼前的滿足感。
除反映出大多數人缺乏耐心以外,這種行為更值得關注的一點就是,雙曲貼現者對現在和未來的同一件事的判斷是不一致的。我們會計畫明天鍛煉、明天吃沙拉(而不是蛋糕)、明天開始存退休金。只要蛋糕的誘惑不是那麼近在眼前,我們就認為吃蛋糕帶來的快樂抵不過這種行為可能帶來血管堵塞的風險。問題是,一旦“明天的蛋糕”變成了“今天的蛋糕”,我們的計算方法就改變了——管他什麼血管阻塞,現在非吃蛋糕不可。如果我們今天能信守承諾,或許我們會做出更多明智的選擇。有一項退休金計畫名叫“明天存儲更多”(Save More Tomorrow),這項計畫在設計時就考慮到了這種策略,而目前看來這項計畫是成功的。

這種策略是否也有可能運用到看電視上呢?令人驚奇的是,有人對此做了一些研究。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裏德(Daniel Read)、喬治•勒文施泰因( George Loewenstein)和肖巴納•卡利亞納拉曼(Shobana Kalyanaraman)做了一個實驗,讓實驗參與者從一個列表中選擇一些電影。這個列表中既有《羅生門》(Rashomon)、《藍色情挑》(Three Colours Blue,紅白藍三部曲之藍)、《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這樣的嚴肅電影,也有《窈窕奶爸》(Mrs Doubtfire)、《虎膽龍威》(Die Hard)這樣比較輕鬆的影片。當被要求選出一些電影供立即觀看時,實驗參與者們往往會選擇輕鬆的影片。但是當被要求選出一些電影供以後觀看時,實驗參與者的選擇則體現了他們內心中較為高雅的一面(或者說,至少體現了他們內心的電影品味)。

而如所有真正的“雙曲貼現”行為一樣,如果有機會真正實踐自己的選擇,人們往往會在最後一刻決定做相反的事。“是的,我知道《羅生門》再創了電影的基本模式,但我今天累了一天,現在就想看羅賓•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穿裙子的滑稽模樣。”

此外,我今年在經濟學領域發現的最令人沮喪的一份研究,是康士坦薩•埃斯特韋斯-索倫森(Constanca Esteves-Sorenson)和法布裏齊奧•佩里蒂(Fabrizio Perretti)發表在《經濟學期刊》(Economic Journal)的一篇文章。兩位元研究者從義大利觀眾追蹤系統中巧妙地獲得了資料,從而得出一個結論:儘管觀眾花很長時間看電視、換台的成本也幾乎為零,但人們觀看哪個電視節目取決於該節目是否與他們剛剛看過的節目在同一個頻道上。這種現象的解釋之一是,所有的電視頻道都同樣有趣。但資料顯示,事實並非如此。“雙曲貼現”似乎才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那麼多頻道在等著我們,只要按一下遙控器按鈕就能看到,但按一下按鈕簡直太麻煩了。只要不需要思考或活動,看什麼我們都樂意。

我父母當年對此心知肚明。

譯者/王慧玲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